招投标供应链品牌推介平台
National bidding supply chain brand promotion platform

媒体聚焦

当前位置:首页 行业动态媒体聚焦

《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》解读

来源:先进制造 时间:2023-07-06 点击率:1545

可靠性作为反映产品质量水平的核心指标,是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,对塑造企业品牌、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。近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《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。《意见》明确了新形势下可靠性工作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,为我国制造业可靠性提升指明了发展方向。

一、制造业可靠性提升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

(一)可靠性提升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。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,制造业增加值规模连续10多年位居世界首位,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。推动制造业可靠性提升,促进制造业“增品种、提品质、创品牌”,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,增强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优势,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。

(二)可靠性提升是塑造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。企业质量品牌建设是质量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落实质量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。可靠性提升是助力企业技术进步、提质增效、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。建立完善的可靠性工作体系,通过深化先进可靠性管理工具及方法运用、培育壮大可靠性专业人才队伍等措施,引导企业重视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,有利于提高产品附加值,培育新的价值创造、价值获取和价值实现模式,形成一批能与国外知名品牌相抗衡、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,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、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、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。

(三)可靠性提升是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。对于产品而言,可靠性是持续稳定保障产品功能和性能,持续稳定彰显产品价值、提升用户体验、增强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。当前,用户需求呈现明显的升级优化态势,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,可靠性日渐成为产品竞争力的关键。将可靠性作为产品的核心要求,建立从产品设计、生产制造到使用等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技术体系,以促进产品可靠性提升、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,更好地满足多样化、优质化的消费需求,提高大众对“国货”的消费信心。

二、制造业可靠性提升面临新形势

自上世纪50年代我国引入可靠性概念以来,可靠性在我国制造业各阶段发展都取得了积极成效,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,我国制造业可靠性提升面临新形势,机遇和挑战并存。

(一)制造业可靠性成效显著。近几十年来,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,我国制造业可靠性工程技术、管理、标准、服务保障及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。一是重点行业的可靠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。通信、核电等行业对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要求高,可靠性工作体系较为完整,整体水平较高。二是可靠性技术服务能力跃上新台阶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建设了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220家,试验检测类产业技术基础服务平台168家,可靠性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。三是可靠性标准体系建设取得进展。据对现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统计,已累计制定了460余项制造业可靠性标准,覆盖了可靠性设计、管理、试验、评价等环节,对早期制造业可靠性整体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(二)制造业可靠性提升挑战犹存。面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,我国制造业可靠性提升仍存在挑战。可靠性管理水平参差不齐,部分企业未能建立可靠性工作体系。基础零部件、基础软件、基础工艺、基础材料等的可靠性水平与国外差距明显。可靠性标准体系不完善,部分可靠性标准先进性不足。可靠性检验检测、认证认可、计量校准、诊断咨询等公共服务资源保障能力不足,难以支撑制造业可靠性水平整体提升。

(三)制造业可靠性提升面临发展新机遇。一方面,随着制造强国、质量强国战略深入推进,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不断加快,对产品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为可靠性技术广泛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。另一方面,随着我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提速,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向制造业融合渗透,产品向智能化、个性化、复杂化等方向发展,对可靠性技术提出了新的需求,为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。

三、落实《意见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

制造业可靠性提升是一项系统性工作,《意见》从质量与可靠性管理、技术、标准、公共服务、人才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任务,明确了制造业可靠性提升的工作重点。

(一)提升制造业质量与可靠性管理水平。《意见》指出要推动企业和产业链供应链加强质量与可靠性管理。企业应贯彻实施GB/T19004、GB/T19024等标准,积极采用策划、实施、检查、处置(PDCA)模式加强质量与可靠性管理。龙头企业应发挥需求牵引作用,强化对供应商产品的质量评价与可靠性管理成熟度评估,促进可靠性指标沿链传递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应围绕可靠性联合设计、可靠性管理等加强联合攻关。行业协会和专业机构应大力开展质量与可靠性管理知识培训和贯标,面向重点行业遴选一批可靠性提升、关键过程质量控制等解决方案,形成典型经验并宣传推广,帮助企业建立先进质量管理体系。

(二)强化可靠性技术攻关和应用推广。《意见》提出,要加快可靠性工程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,深化数字技术在可靠性提升中的应用。专业机构、企业、高校等应加强协同攻关,聚焦可靠性前沿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开展研究,推动数字技术在产品需求分析、设计研发、生产制造、检验检测、维修保障等全过程应用,突破一批行业急需的可靠性技术方法、数字化工具、测试设备等。积极开展重点领域可靠性案例征集、技术交流、成果对接和培训等多样化活动,推广可靠性新技术、新方法和新工具。《意见》聚焦机械、电子、汽车等重点行业部署了可靠性“筑基”和“倍增”工程,产学研用各主体应发挥各自优势,互补短长,面向核心基础零部件、核心基础元器件、关键软件、关键基础材料、基础工艺以及整机装备与系统开展可靠性提升工作,推动关键核心产品可靠性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

(三)推进可靠性标准体系建设。质量提升,标准先行。《意见》指出要加快可靠性基础共性标准和急需标准制修订,完善可靠性标准体系,强化标准统筹协调和宣贯实施。企业、行业协会和专业机构应积极参与可靠性标准制修订,逐步健全机械、电子、汽车等重点行业可靠性标准体系,补齐可靠性标准短板。各行业标准化技术组织和机构应加强合作,建立制造业可靠性标准体系协调推进机制,加快完善可靠性标准体系,组织制定高水平团体标准,推动先进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。行业协会和专业机构要大力开展可靠性标准宣贯、培训等活动,加快相关标准的推广应用。

(四)提高可靠性公共服务水平。可靠性公共服务是制造业可靠性提升的重要支撑。《意见》围绕计量、认证、测试验证、数据服务等可靠性公共服务提出具体要求。要充分发挥计量的基础支撑作用,瞄准重点行业需求,建立一批高准确度、高稳定性计量基准、标准,制修订一批国家和行业计量技术规范。专业机构应加强关键共性验证技术攻关,研制一批多应力综合验证、耐久性试验等试验设备及可靠性设计仿真软件、故障诊断与分析软件等工具,开展第三方可靠性评价认证和自愿性产品认证,提升服务供给能力。行业协会、专业机构要重点向中小企业开展可靠性培训、咨询、诊断等服务,为可靠性提升提供综合解决方案。

    作者: